2019年8月13日 星期二

近代臺灣剳紀 - 17世紀 (1600~1624)

CE 1600年:

416日,荷蘭人〔「慈愛號」,由英國人威廉•阿當姆斯/亞當斯(William Adams)領航/9月,在關原之戰中,利用「慈愛號」上火藥、槍枝和大砲立功,之後於伊勢半島替德川家康建造2艘大船,日本歷史稱「歐洲式帆船建造令」,並受封武士,有250石俸祿及三浦半島逸見村封地/日人稱呼「三浦按針」/CE 1620526日在平戶逝世)〕1次踏上日本九州的豐後地區(九州島東北方,現大分縣臼杵市)

6月,范聶克van Neck再率船隊至南洋,先於摩鹿加群島與葡萄牙人搶奪香料來源,但被葡萄牙人驅逐,隨後往暹羅大泥(北大年)受大風阻礙,於CE 1601927日抵澳門,主動要求與中國官方對話,此為荷蘭人第1次接觸中國,最終遭敵手佛朗機人(Faranj)破壞而被趕走

10月,荷蘭人范•努爾特率領艦隊,循西班牙人之太平洋西向航道抵菲律賓。121日,抵馬尼拉。14日,與司令摩加(德摩加/Antonio de Morga/馬尼拉副總督)之西班牙艦隊交戰6小時,擊沉「聖地亞哥/聖雅各」(The San Diego)號,拉開17世紀東亞貿易霸權爭鬥戰之序幕〔CE 1991年,在經2位法國專家(深水考古學家Franck Goddio與檔案學家Patrick Lize)考證下,2年後打撈出水面,其中有800件中國景德鎮萬曆青花瓷、大量銀幣、24片日本武士護手等〕。而范•努爾特折損「協和」(Eendracht)號,本人則脫逃至「矛里修」(Mauritius)號。另外,司令摩加與少數下屬則泅泳4小時,才在無人之好運島(Fortuna Island)上岸

1231日,英國東印度公司(不列顛東印度公司/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EIC)在英國女王伊莉莎白2世授權下成立,218名股東獨佔東印度經營權15年,而且可攜必要數量之白銀,以便經營亞洲市場

泉州同安人李旦〔葡萄牙人稱之「Rey Chino」,西班牙人稱之「Rey de Chino」,荷蘭人只稱之「中國甲必丹」Captain ChinaCapitão葡語),英國人則稱他為「安烈黎提」(Andrea Dittis)〕年少時去馬尼拉,CE 1607年西班牙人眼紅其財富而抄家,至CE 1608年始逃離,而移居日本長崎與平戶,與平戶藩主法印鎮信及長崎奉行長谷川權六來往密切,且以大員灣為中國貨物之轉運站

范聶克之第二航海水路圖與CE 15981600年間藍克連所翻刻布朗修斯Plancius之地圖相同。惟臺灣部分卻稍有不同,南端有小琉球島(Lequio minor),因東岸海灣彎曲較大而好像雨靴,其北方有小島相接琉球列島,相隔3小島之北即Fermosa

CE 16世紀歐洲古地圖上關於臺灣之形狀,可歸納:

11島型:有歐蒙型,以Fermosa島表示,在北回歸線之北

22島型:

1)維利烏=拉素型。南島為小琉球,北島為Fermosa島。南島位於北回歸線之上(維利烏Velho圖);或北回歸線通過南島之南端

2)麥卡托型。南島(在北回歸線之北)為小琉球,北島無名

33島型:大凡為杜拉多型

1)葡萄牙人所繪地圖-路易斯或杜拉多等。均以北島為小琉球,中島、南島無名。北回歸線,路易斯之圖在南島北端,杜拉多之圖則在中島南端

2)荷蘭人所繪地圖-形狀雖與葡萄牙人相同,惟大凡南島為小琉球,中島無名,北島為Fermosa島。北回歸線大致通過中島



CE 1601年:(明萬曆29年)

2月,英國人蘭卡斯特(James Lancaster)率領5艘船隻從倫敦出發,經馬達加斯加島、印度洋東側尼可巴群島(Nicobar Islands),於CE 16026月初,到達蘇門達臘群島西端之亞齊(Aceh/南浡里國)。之後,又於麻六甲海峽上搶奪葡萄牙「聖安東尼」(Santo Antonio)號克拉克大帆船,最終駛達爪哇島西端的萬丹,蘭卡斯特並設置英國商館

沈有容攻打「東番島」西南部海岸倭寇

927日,荷蘭人范聶克van Neck帶領武裝船隊2艘襲擊香山澳(今澳門)要求通商,但被葡萄牙人唆使中國將其趕走(《粵劍篇》:「辛丑九月間,有二夷舟至香山澳。通事者也不知何國人。人呼之為紅毛鬼。其人鬚髮皆赤,目睛圓,長丈許。其舟甚巨,外以銅葉裹之,入水二丈。香山澳夷慮其以互市爭澳,以兵逐之。其舟移入大洋後為颶風飄去,不知所適。」上段文字應當是中國史上對荷蘭人最早之紀錄

是年,德川家康重新頒發「朱印狀」,而至CE 1604年共發出29

荷蘭人驅逐葡萄牙商人,控制萬丹整座城鎮

 

CE 1602年:

320日,荷蘭東印度公司〔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Ver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United East India Company/聯合東印度公司,簡稱VOC)/由6個商館Kamer組成,下設管理委員會與17人董事委員會/17紳士Heren XVIIAmsterdam 8名、Zeeland 4名、其餘4個商會(德爾福特Delft、鹿特丹Rotterdam、豪恩Hoorn、恩克豪森Enkhuizend)各1名、Amsterdam以外5個商會輪流遞補1名/每年定期開3次會議/會址連續6年在Amsterdam,連續2年在密德堡Middelburg〕在荷蘭「國家議會/聯邦議會」(States-General)頒授「特許狀」(尼德蘭聯合省共和國將海外區域之準主權付予商人,以提升其海外貿易獲利,並繳納特許權費用來支持獨立戰爭)同意下成立,但於CE 1795年破產倒閉(VOCCE 1799年解散,轄下殖民地印尼由荷蘭政府負責接收)。其特許權力包括貿易壟斷(印度洋及太平洋水域/好望角至麥哲倫海峽之間)、條約簽訂、建立統治與防禦系統、對西班牙與葡萄牙宣戰、媾和、徵稅、徵兵及發行貨幣等國家主權

617日,荷蘭東印度公司派韋麻郎出航,CE 16034月抵印尼萬丹。6月,又分遣2艘船隻進攻澳門,仍失敗

農曆128日,沈有容來臺剿倭,隨行者有陳第[福建連江(今馬祖)人/1541-1617/先後於戚繼光、俞大猷從軍]撰《東番記》,係明季親臨臺灣紀實之最早文獻,曾被徵引於《東西洋考》與《明史》等書

英國東印度公司東南亞遠航隊抵蘇門答臘之亞齊(Ajeh)、爪哇之萬丹,並獲萬丹蘇丹允許,設立萬丹商館

耶穌會宣教士利瑪竇繪製《坤輿萬國全圖》(共6幅),由李之藻(徐光啟、楊廷筠和李之藻皆是利瑪竇摯友,三人被譽為「中國天主教開教三大柱石」)出版發行,是中國與歐洲地理信息交流的一次大豐收。其中之中國、日本、朝鮮部分,應是摹繪自中國舊有圖檔,而非歐洲地圖(南島標示為「大琉球」是利瑪竇《坤輿萬國全圖》獨有的標示方式)。那麼布朗修斯Plancius CE 1594年之半球形世界地圖之東亞部分也是源自中國?惟目前尚無明確答案。而臺灣畫法則類似3島式,北島為小琉球,南島標示為大琉球(北回歸線穿過其中),中島無名,西南面還出現一無名大島。又呂宋島應該是參考了布朗修斯CE 15921594年之《世界圖》

 

CE 1603年:(明神宗萬曆31年)

119日(萬曆30128日),浯嶼把總沈有容率軍至東番擊潰海盜,停泊於大灣,此乃大明官員第1次踏上臺灣

225日,倖斯給(Jacob van Heemskerk)在馬來柔佛海峽(麻六甲海峽)拿捕葡萄牙船「聖加大利納/聖卡泰莉娜」(Santa CatalinaSanta CatarinaSCa. Tharina)號,荷蘭人第1次遇上殖民活動背後之正當性問題。而他們在VOC規章第37條中宣布,「西班牙和葡萄牙乃是我邦之敵,故而可以攻擊其利益,以之為戰利品而劫奪。」而其中有1,200捆中國生絲(獲利225萬盾)及大量瓷器,則於CE 1604年在阿姆斯特丹公開拍,於是阿姆斯特丹成為歐洲最主要生絲市場

福建省連江縣人陳第之《東番記》(臺灣第一篇原住民民族誌/今臺南一帶風土民情),為其隨浯嶼(漳州九龍江出海口)水寨把總沈有容出征東番(臺灣西南海岸)之經過(《東番記》:「居彭湖外洋海島中,起魍港(蚊港)、加老灣(CE 1623年荷蘭地圖註記Kalowan/位臺江內海,鹿耳門附近),歷大員(臺南安平)、堯港(Joucan/蟯港,今高雄茄萣興達港)、打狗嶼(高雄旗津/臺語音Tá-káu與日文漢字「高雄」音Takao相同)、小淡水(高屏溪)、雙溪口(屏東東港)、加哩林、沙巴里、大幫坑(大崩坑)……」。其中陳第稱臺灣為「大員」,但音協義不協,又閩南化地名說明了當時閩南人來臺非偶一為之

523日,海澄縣丞王時和、宦官高寀、百戶干一成、張嶷及閻應龍等人在馬尼拉登岸,表示奉皇命往呂宋甲米地金銀礦山勘查,但造成西班牙人懷疑大明可能派兵奪佔呂宋,而呂宋華人將是內應,這導致雙方相互猜疑,最後情況失控。因此,漢人移民最後的一場巴洛克式幻滅經驗,即是那數月之後所發生之大屠殺事件

6月,韋麻郎(Wybrand van Warwijck)率領2艘船(Erasmus號和Nassau號)又至澳門,但遭葡萄牙人開砲轟走(求市未果但擄獲駛往日本之葡萄牙大帆船/傀儡王船Galleon,其中有中國生絲等貨高達140萬盾Guilder以上),回航暹羅大泥(北大年)。韋麻郎則於大泥結識漳州海澄人李錦[約CE 1600年,前往荷蘭西蘭省(Zeeland)之米德堡市(Middleburg)擔任遠洋貿易公司職員,並受洗為喀爾文教派新教徒,極可能是最早經海路抵荷蘭之中國人。此次談判失敗後乃回到大泥。CE 1604年,大泥迫害華人又遷至安汶(Ambon),CE 1641年逝世]和商販潘秀、郭震等人,他們出主意要韋麻郎買通福建稅監宦官高寀和佔領澎湖

10月,馬尼拉發生暴動「呂宋戕殺」之事(馬尼拉大屠殺/呂宋機易山產金事件),華人被殺23千多人(劇減至500人,與滅族無異),但再經過20年,菲律賓華人人數已達3萬,總結17世紀中期漢人大量移民至臺灣前,馬尼拉始終為海外最大閩南人移民區

荷蘭人獲准於印尼萬丹設立商館

 

CE 1604年:

627日,荷蘭東印度公司艦隊司令韋麻郎•凡•華艾克(Wybrandt van WaerwyckWybrand van Warwijck)自暹羅之大泥(Panati/北大年)出發,原計畫先往澳門,且趁明朝汛兵(春、冬兩季防守/春以清明前10日出,3個月收。冬以霜降前10日出,2個月收)換防空檔。725日,到達廣州海岸將近澳門,因華人舵工生疏,不能發現入港水路。28日,又猝遇暴風乃駛出大海。87日(農曆712日/《明神宗實錄》卷403:「兵部覆,福建巡撫徐學聚奏,紅番毛闖入內洋,宜設法驅回,以清海徼。勾引奸民潘秀、張嶷等均應究處。」),直抵澎湖馬公(澎湖首遭外人佔據),要求與明朝通商貿易,並透過福建海澄稅監宦官高寀(韋麻郎遣通事林玉入賄高寀)及其心腹周之範,以白銀「3萬金」(《東西洋考》)進行疏通

1118日,沈有容抵澎湖。1215日(農曆1025日),被大明帝國福建南路總兵施德政與漳州浯嶼(今金門)把總沈有容軍隊(2人於金門料羅灣調集水師)驅離(總計荷蘭人于澎湖停留131天,事後于天妃宮立「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」石碑紀念。CE 1919年,整修澎湖天后宮時於祭壇下挖出此碑,為臺澎現存最古老之石碑),並建議其往臺灣島。據韋麻郎《航海日記》載:「Touzy(都司)及其他兵船隊長謂,如選定在中國領海以外的是當島嶼,就可得到所望商品。於是自都司借用戎克船和領航員,往東南及東南東,到一高地測勘是當之停泊所而未發見」(〈歐洲古地圖上之臺灣〉,《臺灣早期歷史研究》,曹永和,p.329)。文中所說澎湖的東南及東南東高地,當然是臺灣南部現時安平與高雄附近,這可能是毆人實測臺灣海岸之最早紀錄。而韋麻郎則直到CE 1607年始回荷蘭,但從此開啟荷蘭人與臺灣的一頁歷史糾葛

日本實施「朱印船」制度,共發放29張朱印狀

 

CE 1605年:

VOC在香料群島征服了葡萄牙人建於安汶(Amboina)和直羅里(Tidore2座島上之要塞

范法威(Van Warwijk)上將在大泥外海劫掠一艘葡萄牙傀儡王船「聖安當/聖安東尼歐」(San Antonio)號之大量貨物,法學家葛羅秀(Hugo Grotius1583-1645)乃受VOC指派,而尋找動武行為在法律上之正當化基礎〔而維多利Vitoria則是秉持文藝復興時代追求正義復甦的魄力,對國王和印度群島評議會(Council of Indies)表達意見〕,然僅於CE 1608年出版論文《論戰利品與獎賞法》(De Lure Praede Comentaribus)中之首2章《海事自由》(Mare Liberum)部分),當時西班牙與荷蘭正要媾和,最後於CE 1609年則簽訂「12年停火協定」。至於未出版之首1章,葛羅秀則認為其他殖民勢力(尤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)可視為應予禁止的壟斷者,他們一方防止或積極阻礙他方(荷蘭)行使先天具有之任何權力,這種行為本身就已經是發動正義之戰的充分法律理由。至於東南亞之統治者,葛羅秀則建議VOC與之結成政治與商業同盟,雖然「海事自由」遲早會被理解為「荷蘭獨佔」,而且「與土著統治者之同盟」則最終會變成「封建宗主權」

吏部考功司郎中徐必達主持繪製《乾坤一統海防全圖》(彩繪絹本,10幅分圖拼接,工筆青綠山水畫式大地圖,全長605公分、寬170公分。當時豐臣秀吉尚未自朝鮮半島撤軍,故為防範日軍從海上攻擊乃繪之)是到目前為止,明代輿圖將臺灣相對位置標示得最清楚、說明性也最高的一幅[第6幅中心處之「小琉球國」即臺灣,又在「小琉球國」下方描繪出彭加山(彭佳嶼)、雞籠山(基隆嶼/基隆杙/基隆尖/小雞籠嶼)、瓶架山(花瓶嶼)、彭湖嶼(澎湖群島)]

 

CE 1606年:

夏子陽奉使琉球《使琉球錄》

菲律賓總督阿夸迎(Pedro Bravo de Acuña)組織一支摩鹿加群島遠征隊(1,672名菲律賓人和1,423名西班牙人),猛攻荷蘭人在德那第(Ternate)之要塞,將其從直羅里島驅逐(荷蘭人則於CE 16075月又返回德那第)。當時宮廷作家阿艮索六(Argensola)收集所有官方文獻,寫成一部10章之摩鹿加戰爭史。CE 1706年,法文新版《摩鹿加群島征服記》(Argensola. The conquest of the Moluccas, 1706)於阿姆斯特丹出版,全書皆附插圖,且新增5章介紹荷蘭人之軍事活動。而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存有此原本,以及CE 1707年出版之無附版畫版本

西班牙人於德那第島上建造「玫瑰聖母城」(fort Nuestra Senõra del Rosario),而荷蘭人則在其對面建築「奧倫治堡」(fort Orange

 

CE 1607年:(明神宗萬曆35年)

耶穌會士Luiz Sequeira

馬得利夫(Cornelis Matelief de Jonge)率領荷蘭船隊4艘前往廣州南澳謀商仍遭拒

英國人在今維吉尼亞州詹姆斯城(Jamestown)建立了第一個歐洲人的永久基地

 

CE 1609年:(明萬曆37年/日慶長14年)

8月,荷蘭VOC於平戶HiradoFirando設立商館CE 16091641年,之後商館由平戶遷至長崎出島(Desjima)人工島,直到CE 1795VOC倒閉),是為荷蘭人進入日本市場之開端

菲律賓總督裴維洛(Vivero y VelascoCE 16081609年)搭乘返回新西班牙之傀儡王船「聖方濟」(San Francisco)號不幸於日本沿海發生船難,造成他被迫停留日本將近1年(CE 16099月〜16108月)。德川家康乃請求裴維洛代表他向墨西哥總督要求派送礦工至日本,好妥善開採銀礦,雙方並提出交換條件,但最後一事無成。在這之後的CE 1630年代,日本幕府則抱持一種「巴洛克精神」,將西方人視為某種「社會疾病」之帶原者,因為西方人之宗教可能有礙國家一統,其貿易活動也可能使物價上揚

荷蘭與西班牙訂立「12年停火協定」(Twelve-YearsTruce, 1609-1621

日本薩摩藩之大名島津義久征伐琉球(因朝鮮戰役失敗,明朝嚴禁對日貿易,島津氏預藉壟斷中山國之對明朝貢貿易,來彌補財政困境才入侵),使之成為薩摩藩的附庸國,年收貢賦,因此琉球變成兩屬,直到CE 1879年琉球國被日本吞併為止。也因此原屬臺灣之釣魚臺群島因鄰近琉球,而在甲午戰爭結束翌年為日本所併吞,納入沖繩縣管轄。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於「開羅宣言」中琉球歸屬亦未列入

德川家康派肥前藩之大名有馬晴信,掠奪漁船1次探查臺灣島物產(雞籠),耶穌會神父Giovani Rodrigues Giran報告,記錄俘虜臺灣住民及中國帆船、篷船(中式大帆船Junkjunco/諧音「舟宗」或「艚」,可能源自閩南「艚船」之發音/日譯「戎克船」/以多片竹材連綴成帆)即返回日本(相關文件稱臺灣為「高砂」タカサゴ/たかさご)

VOC開始任命東印度總督,成立東印度評議會(CE 1650年常務委員包括總督、副總督、亞洲4個重要地區之長官:美洛居、安汶、班達、大員,共6名),並于雅加達(DjakartaDjakatra,原意為「勝利之都」,舊稱Soenda Kalapa,因當時大量外運可可Klapper而得名。中國商人舊時稱咬留吧,即Kalapa之音譯)購地建立堡壘

日本第1次利用英國人威廉•阿當姆斯建造之大船橫越太平洋,抵達墨西哥進行交易

荷蘭人派出英國船長亨利•哈德遜(Henry Hudson)駕駛「半月」(Halve Maen)號抵加拿大,夏天沿海岸南下到今北卡羅萊納州。9月,則進入今紐約市海灣,乃逆河而上駛至今紐約州首府奧本尼(Albany),但仍無法找到西向通往亞洲的出路,然開啟了荷蘭人殖民紐約的歷史

因為華商抗議稅收過重,又有2萬多華人被謀殺。距離6年前的大屠殺,在菲律賓呂宋島就有5萬華商被西班牙人屠殺

 

CE 1610年:(明萬曆38年)

217日,葡萄牙國王腓力普2世嘗賜敕書於印度果阿/臥亞(Goa)總督Luiz Laurenço de Tovara,令其防患日本佔據臺灣於未然,以免影響澳門生意

4月,維特(François de Wittert)率艦隊進行6個月之1次封鎖馬尼拉1021日,於馬尼拉灣入口處與西班牙艦隊遭遇,4艘船艦折損3艘,且艦長維特陣亡

有馬晴信令谷川角兵衛赴臺收購鹿皮corambre

 

CE 1613年:

英國人也在平戶設立商館

荷蘭平戶商館館長亨德利克•布勞爾(Hendrick Adriaensz Brouwer)曾向東印度總督Pieter Both建議佔據臺灣,以為其對中日貿易之轉接基地

 

CE 1614年:

623日,荷蘭人俾伯(Joris van Spielbergen)自荷蘭出發,往美洲劫掠巴西、智利、祕魯及阿卡普科沿岸後,橫越太平洋而抵馬尼拉

荷蘭人在今紐約州首府奧本尼設立一貿易站,稱附近地區為「新尼德蘭」(New Netherland),把奧本尼取名「奧蘭治堡」(Fort Orange

荷蘭人2次封鎖馬尼拉數週

 

CE 1615年:(明神宗萬曆43年/日本元和元年)

724日,日本長崎代官(長崎最高行政長官「長崎奉行」下之官職,相當現今市長兼治安首長)村山等安獲「高砂國渡船朱印狀」(海外貿易特許),令其準備遠征船隊,南進臺灣

李旦於臺灣魍港建立商業基地

 

CE 1616年:

元月,菲律賓總督舍望讙(Juan de Silva)為回應荷蘭人之作為(週期性封鎖馬尼拉、攔截來自阿卡普科之傀儡王船、劫掠西班牙與中國間之貿易)率領艦隊(16艘大船,共配有300們青銅製加農砲,部屬2,000名西班牙人、2,500名菲律賓人和500名日本人)大舉南征。29日,啟航離開馬尼拉。4月底,舍望讙突然身故,但最終未能將荷蘭人趕出爪哇(具戰略地位,是航向摩鹿加群島必經之地,也是提供往來船隻食物及飲水之補給站,她東部盛產稻米,西部盛產胡椒,是VOC在東印度地區基本糧食供應的來源)與摩鹿加群島

228日至330日,俾伯Spielbergen發動3次封鎖馬尼拉

54日(陽曆3月),村山秋安(村山等安次子)由長崎(他琅砂磯)再次出發征服臺灣島雞籠)(13艘船隊,3仟餘人/由此可見澎湖、臺灣之位置在國際貿易上之重要性,已為各國所重視,並競相爭逐,欲據以為基地。但由於明廷較重視澎湖,加強其防備,於是走私貿易之會合地/國際貿易中繼站,自明萬曆末年逐漸從澎湖轉移至臺灣),但在琉球遇暴風雨而散至臺灣島(僅3艘抵臺灣)、東湧(今東引)、浙江沿岸及交趾(越南/CE 1617年返國)一帶,當年7月,村山等安才回到長崎;另外,明石道友(村山部將)則劫持偵測倭情之中國官員把總董伯起赴日(朱國禎,《東湧偵倭》)。同時,英國駐長崎商務代表,則不時發出日本人之活動報告(〈17世紀日本人之臺灣侵略行動〉,《臺灣經濟史8集》,岩生成一 著,周學普 譯)

琉球國王中山尚寧獲悉征臺計畫,派遣通事蔡廛通知中國,福建巡撫黃承玄為此,於今年6月上〈條議海防事宜疏〉,力陳臺灣對明朝海防之利害關係。他在奏疏中說:「雞籠逼我東鄙,距汛地僅數水程,倭若得此,益旁收東番諸山以故其巢穴,然後蹈暇伺間,指臺礵以犯福寧,則閩之上游危;越東湧以趨五虎,則閩之內地危。非惟入閩患之,恐兩浙未得安寧也。」(《神宗實錄》,卷546

61日,德川家康病逝,子德川秀忠繼任

10月至CE 16174月,荷蘭人倮非克(Jacob Dircksz Lam)重組艦隊,展開4次封鎖馬尼拉

董應舉(CE 1598年進士)作《籌倭管見》及《答韓壁老海道》,認為日本有可能收雞籠以侵襲閩浙

英商館長考克斯(Richard Cocks)是李旦女兒Ignacia的教父

 

CE 1617年:(明萬曆45年/日元和3年)

414日,西班牙龍基慮(Juan Ronquillo)將軍指揮7艘傀儡王船,在深水灘(Playa Honda)與倮非克開戰。西班牙維加(Juan Manuel de Vega)將軍折損「聖瑪谷」(San Marcos)號,而荷蘭卻是完全戰敗,旗艦「荷蘭之日」(Son van Holland)號被擊沉〔但之後倮非克仍繼續航行著「舊日」(Oude Son)號〕

村山等安以護送董伯起返國為名,由明石道友率數十人往福建,要求與中國恢復通商,但遭福建水師提督沈有容質問:「汝若戀住東番(指臺灣),則我寸板不許過海,寸絲難忘過番。」,遂無功而返

張燮《東西洋考》完成刊行(東洋與西洋係分別指稱東洋針路及西洋針路所經諸國),其中「東洋列國考」有一附錄「東番考」(此文首謂:「雞籠山、淡水洋,在彭湖嶼之東北,故名北港,又名東番云。」又說:「東番,人稱小東洋,從彭湖一日夜至魍港,又一日夜至打狗。」),記載中國船隻到東番商販地點是「雞籠、淡水」,但北港其實應指臺灣西南海岸

《東西洋考》卷5雞籠淡水條曰:「厥初,朋聚濱海,嘉靖末遭倭焚掠,稍稍避居山後。忽中國漁者,從魍港飄至,遂往以為常」。又「明史」卷323外國傳「雞籠山」條云:「初,悉居海濱,既遭倭難,稍稍避居山後。忽中國漁舟從魍港飄至,遂往來通販以為常。至萬曆末,紅毛番泊舟於此,因事耕鑿,設闤闠ㄏㄨㄢˊㄏㄨㄟˋ,稱臺灣焉。」再何喬遠閩書卷146島夷志云:「……居山後,始通中國,今則日盛。漳泉之民,充龍、烈嶼諸澳,往往譯其語,與貿易,以瑪瑙、甆器、布、鹽、銅簪環之類,易其鹿脯皮角。」故在臺灣之漢人與原住民交易之開端,可說是發自大陸來臺的漁民

澳門大砲臺始建於今澳門博物館現址

漳州書生趙秉鑑,自稱宋代皇室後裔,聚眾謀反,以東番為根據地,並於赤墈築城,這是最早關於赤崁築城之文獻

日本核發「朱印狀」予日本漢人(Japanees Chinees)李旦等人,前往臺灣購買鹿皮、向當地中國人轉買生絲,並逐漸形成160人聚落

福建海盜趙秉鑑來臺,「七日而築城赤墈」,此乃最早之「赤墈城」

 

CE 1618年:

4月,「舊日號」與「大槳帆船」(Galiasse)號從伊羅戈(Ilocos)對馬尼拉發動5次封鎖

4月底,VOC荷屬東印度總督昆恩(顧恩Jan Pieterszoon Coen1587-1629)上任,與英國商館爆發戰爭

1012日至CE 16195月,荷蘭人6次封鎖馬尼拉

年底,英國艦隊對荷蘭總督昆恩之雅加達據點和艦隊展開包圍,而昆恩逃至摩鹿加群島集結船隻(其間據守雅加達之荷蘭人,將該地改稱為巴達維亞Batavia/バタビヤ)

 

CE 1619年:(明神宗萬曆47年/後金天命4年/日元和5年)

元月,菲律賓總督法哈多(Alonso Fajardo y TenzaCE 16181624年)派遣西班牙道明會(DominicansDominican Order/西班牙宣教士Domingo de GuzmanCE 1215年在法國創立)/多明我會(Ordo Dominicanorum拉丁文)宣教士馬地涅斯〔馬丁略/Bartolomé MartínezCE 1611年已抵菲律賓,曾想於CE 1629年在淡水林仔(圭柔)Senaer社附近蓋「玫瑰聖母」(de la Virgen del RosarioNuestra Señora del RosarioOur Lady of the Rosary)教堂,惟CE 1629年去世,推測著有《漳州語法》之文法書,其中教士譯為「巴禮」(Pale),是西語Padre(神父)之音譯。另有以「僚氏」指稱上帝,也就是西語Dios之音譯,而「天主」乃後來利瑪竇神父所提出〕神父至中國(廣州和泉州)警告貿易船隻避免誤入荷蘭艦隊,但不幸因暴風飄至臺灣東海岸登陸,其報告提及遭中國王(rey de China李新〔漳州海盜,本名李忠,僭號弘武老,與泉州同安海寇袁八老(袁進),以東番為巢穴〕率領80餘艘海盜船劫掠,後平安回到馬尼拉。另外,馬地涅斯Martínez神父在報告〈征服福爾摩沙島之益處〉(Conveniencia de la conquista de Isla Hermosa)中,也建議在福爾摩沙島興建一要塞,以為應對荷蘭人之威脅,並保護福建-馬尼拉貿易航線安全(主張放棄澳門,但應轉進臺灣島)。CE 1621年此報告落入荷蘭人手中

215日,英平戶館長考克斯Cocks向英國東印度公司,報告臺灣島在中日貿易上其位置之價值

531日,總督昆恩回到雅加達展開反擊,造成英國艦隊指揮官約翰•喬甸(John Jourdain)殉國,從此英國暫時退出東印度,荷蘭人則獨攬南洋貿易和香料主導權。自此,荷蘭帝國乃以雅加達為核心,以殖民取代貿易的經營型態在印尼建構,也使得英國在東亞霸業之發展晚上2個多世紀

荷蘭人征服雅加達(Jacarta),建立巴達維亞Batavia(今雅加達,當時香料產區之中心據點,比馬尼拉建城晚50年。當時爪哇島西岸是大明人海外貿易之主要據點,而巴達維亞所在地略西側之萬丹港,乃是中印2塊大陸交流的主要節點),作為VOC在東方的總部(亞洲貿易商品集散地和政治軍事擴張中心)

617日,英、荷2國又簽署「防禦條約」(Treaty of Defense),以日本平戶為基地統合雙方武力,封鎖中國海域,以共同對抗西葡在遠東之貿易壟斷

荷蘭與英國為壟斷對日本貿易而訂立之英荷防守同盟(共謀壟斷東亞貿易),以平戶為基地,航行臺灣海峽與菲律賓之間,阻止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船隻前往日本,並阻擋中國船隻前往澳門及馬尼拉經商,此舉引起馬尼拉西班牙人的不安,乃主張於北臺灣建立基地,但風聲走漏至巴達維亞總督昆恩,因此下令雷爾生(Corenlis ReyerszCornelis ReijersenCornelis Rijersz. Schoonhoffman/萊爾生/雷約瑟/雷約茲/雷爺兒生)於CE 1622年組成艦隊

道明會宣教士阿都阿鐵(亞道提/Diego de Aduarte)主教,是猫吝爺雷船難事件直接目擊者,且著有《歷史》(Historia, 1962)一書(其中詳細描述了CE 16265月佔領雞籠島之行動),曾建議放棄澳門Macao

努爾哈赤之後金騎兵部隊於薩爾滸山(今遼寧省撫順市東部渾河中上游大夥房水庫東南岸)大敗明軍及朝鮮火槍部隊,史稱「薩爾滸之戰」

 

CE 1620年:(明光宗泰昌元年)

英國人第1次開抵澳門

9月,一群曾居住於荷蘭萊頓城(Leiden)的英國清教徒,從英國普里茅斯港(Plymouth)乘坐「五月花號」出發前往詹姆斯城,但途中遇到風暴,漂流至北美東北部今麻薩諸塞州,於是在當地定居

巴達維亞建議向華人徵收人頭稅

以平戶Hirado為母港之荷、英聯合「防衛艦隊/聯防艦隊」(The Anglo-Dutch Fleet of Defence)編組完成(CE 16227月解散),由所有將領組成一個議會負責決策,以攻擊搶奪葡、西兩國及航向馬尼拉之中國船為目的,並以此戰利品與日本貿易

荷蘭人對馬尼拉發動7次封鎖。荷蘭船3艘埋伏於聖靈角(Cabo Espiritu Santo)與「聖尼各老」(San Nicolás)號儡王船交戰,但荷蘭旗艦沉沒,另2艘則於726日抵平戶

東印度公司董事會致信巴達維亞總督昆恩Coen,指示有必要佔取1處對華貿易據點,並指明「據葡萄牙人及為他們服務之人的報告說,Leq-ueno pequeno(雷克貝克諾/小琉球,即今臺灣)是個很適當之地方」

 

CE 1621年:(明熹宗天啓元年)

元月到6月,荷蘭人對馬尼拉進行8次封鎖,第1次與英格蘭人一同現身

10 25日,荷蘭與英國東印度公司就佔碑胡椒貿易達成協議,通過壓低胡椒價格以避免誤解

12月到CE 16225月,馬尼拉遭到英荷艦隊9次封鎖

荷蘭製圖家黑索‧黑利得松(Hessel GerritszVOC首任地圖承包商)繪製《東亞海圖》,將臺灣畫成3島式,不過名稱只標示Lequeo pequeno,沒有I. FormosaLequeo minor

為對抗荷蘭人的敵意行動,馬尼拉當局於今年向其本國建議佔領臺灣,但此情報卻被荷蘭人從捕獲之西班牙船隻中獲得相關文書

荷蘭西印度公司(The Dutch West India Company)成立,允許它在西半球的專有經營開發權

巴達維亞總督昆恩為完全掌握香料,乃大舉屠殺摩鹿加群島香料產地班達Banda島原住民(居民15,000多人),倖存1,000多人收為奴隸,荷蘭人興築澎湖城堡、大灣要塞都可見其身影

 

CE 1622年:

410日,荷蘭東印度公司第4任巴達維亞總督昆恩(顧恩Jan Pietersz Coen1619-16231627-1629)派荷蘭艦隊司令雷爾生(萊爾生/雷爾松/雷約茲/Cornelis Reijersz.)率領8艘船及部屬1,024名自巴城出發,往澳門、澎湖(畢斯卡度雷斯pes cadores/漁翁群島)一帶,替東印度公司尋求適合貿易據點

「格羅寧根」(Schip Groeningen)號夾板船(3桅遠洋帆船)船長龐德古(朋高第/Willem Ijsbrantsz BontekoeCE 16181228日,自特塞爾Texel島開椗,其間歷經險難到達Batavia,往返摩鹿加群島及萬丹間45年)被派與參加雷爾生之艦隊來佔據澎湖,並遊弋於福建沿海。其旅行記有CE 1952年由荷蘭Linschoten協會叢刊出版Godefridus Joannes Hoogewerff1884-1963)之校注本,而史家彼得•蓋(Pieter Geyl1887-1966)曾譯為英文版(Memorable description of the East Indian Voyage, 16181625),刊於CE 1929年,臺灣大學法學院圖書館有藏,且北京中華書局之中外關係史名著譯叢,於CE 1982年出版姚楠之中譯本《東印度航海記》,係從Gyel之英譯本翻成

622日,雷爾生荷蘭艦隊(另荷英聯防艦隊4TrouwHopePalsBul已達抵澳門。24日,雷爾生與評議會決定雷爾生親率600名士兵)登陸澳門半島東部之劏狗環(今新口岸水塘之西北角)攻擊澳門,但遭葡萄牙人大砲攻擊重創而失敗,荷蘭人死亡136人,負傷124人,40人遇俘。29日,雷爾生由澳門前往澎湖

710日,雷爾生到達虎井嶼,展開其長達2年之征戰與談判[《東印度事務報告》及赫隆納費勒特(W. P. Groeneveldt)所著之《在中國的荷蘭人》(De Nederlanders in China)中有詳細記述]11日(農曆64日),進泊媽宮澳(KerckbaaiKerckbay),隨即登陸「紅木埕」(澎湖居民慣稱之紅毛城,今馬公市朝陽里。其實「紅木埕」是CE 1893年(光緒20年)林豪總修的《澎湖廳志》附圖誤植所造成的錯誤,後來日本人將「紅木埕」定為正式地名,一直沿用到現在)佔領澎湖〔最初是想佔領據點為澳門,其次則是澎湖(Piscadores)與小琉球(Lequeo Pequeño,即臺灣島)〕19日,派遣「格羅寧根號」及「大熊」(Bear)號返回廈門附近海岸,尋找補給與交易機會,但以後1年多時間,往來於中國海岸搶劫貨船或登陸打家劫舍,甚至綁架漢人送去築城

726日,雷爾生視察澎湖主島周圍。27日中午,抵達大灣(漢人居民稱臺江內海之大海灣為「大灣」TayouanTeijouan/タイオワン臺窩灣Tai-o-wan)/臺語音Tâi-oânTâi-uân〔福建漳泉一帶走私商人、海盜或漁民稱之大員/臺員(周嬰,〈遠遊篇〉:「其地為蟒港、打狗嶼……沙八里、雙溪口、伽老灣、加哩林、臺員港。」)/大冤、大宛(石川俊之,《萬國総界図》:臺灣島呈橢圓型,島名「大冤島」/《華夷通商考》)/臺灣Taiwan/埋完、埋冤Tâi-uanMiouan(連橫,《臺灣通史》:「明代漳、泉人入臺者,每每為天候所害,居者輒病死,不得歸,故以埋冤名之。」)/葡萄牙人稱大員為Lamang,即大員灣Teyouwan/臺窩灣/今臺南安平〕勘察港口(荷蘭人至此時始認識臺灣之具體位置,福爾摩沙島及小琉球距離澎湖島10荷里,漳州20荷里,位於北緯231/3度處,W. P. Groeneveldt p.23, p.99),隨後又至東南方約7哩之Mackam灣,在那裡逗留2天,先後到達Mackam灣和琉球嶼。也曾至蕭壠(SoulangSouloanghTouaminig原住民地名「北邊的社」)社觀察,船長龐德古亦陪同且紀錄於《東印度航海記》中。30日,又返回大灣。31日星期日,雷爾生返回澎湖

81日(2日?),開始在澎湖本島西南端(今蛇頭山風櫃尾)築城{漁人群島要塞,係CE 1617世紀歐洲典型之防禦建築[圍牆城+護堡citadelCE 1700年,費美諾Fernández de Medrano:「有45座或更多稜堡(bastion)之要塞,緊貼一座城市而建,因此兩者「城市與護堡」的關係,就像一個城市分為大小2個部分一樣」],而馬尼拉聖雅各要塞(Santiago)、1595甲米地聖腓力堡(San Felipe)、1616怡朗要塞、1619巴達維亞要塞、1620媽港聖保祿山城(Sao Paulo de Monte)、1624大員熱蘭遮城、1626雞籠聖救主城以及1635棉蘭老三寶顏(Zamboanga)聖若翰要塞(Fuerza de San José)皆相類似}駐兵,謀久據,以截擊往來日本之葡萄牙船和航行漳州、馬尼拉間之中國商船,並與明福建當局談判在中國之自由貿易,並於風櫃尾、金龜頭、嵵裡、四角嶼以及漁夫島(漁翁島)建造5座砲臺(荷蘭人佔領澎湖後,經常出沒中國福建沿海與島嶼打劫村莊及船隻,從廣東到漳州、舟山島無一倖免而不得安生樂業,想威迫明朝當局開市通商,船長龐德古Bontekoe曾記錄在《東印度航海記》中)。10日,雷爾生築城牆原計畫用石頭,但因缺少堅固材料,故以填土,外敷草皮,後逐漸用板圍外圍,面向陸地部分逐步用石灰或石頭加強

87日,雷爾生又派遣梅爾德特Melderd3船往中國,正式向福建當局遞交公文,要求通商。923日,返抵澎湖

929日,福建巡撫(Conbon周祚派漳州守備王夢熊(OngsoepyOngsofi王守備)、洪千總見雷爾生司令〔荷蘭人請馬來語通事洋商黃明佐(WangsanWangsuangh/其商號名「合興」)、葡語通事澎湖船主郭鴻泰Hongtay,以及葡萄牙語通譯澳門人迪亞茲Salvadoor DiasSalvador Díaz),他被迫充作荷蘭人通譯共4年,CE 1626420日逃回媽港〕前往澎湖,建議荷蘭人到不屬於中國疆土之淡水(TamsuyTamswi)。後被明軍驅走,轉向臺灣

10810日,荷蘭東印度公司快艇海船「金獅」(de Gouden Leeuw)號寄椗於小琉球(金獅島/金獅子島Het Gouden Leeuws eijlantt' Gouden Leeuw Eilandhet Gouden Leeuwse Eyland),船員上岸取水後為島上Lamey原住民殺害(而依據CE 1684年版《福建通志》記載,清政府剛將臺灣納入版圖,便將Lamey稱為「小琉球」)

1017日,雷爾生派紐維路德(Cornelis van Nieuweroode)率8艘兵船、422人前往大陸沿海騷擾,中途雖遇風漂散,但仍在漳浦海面活動。1127日,進犯廈門港虎頭山附近,燒毀中國船隻670艘。28日,進犯中左港(同安、海澄門戶),與中國軍隊交戰,是夜移泊古浪嶼(鼓浪嶼)。29日至30日,在古浪嶼燒殺搶劫,焚毀洋商房屋。121日,始離去。10月至12月期間,共掠奪沿海居民1仟餘人,運往澎湖強制勞動,之後又將剩餘勞力運至巴城販賣,途中更有許多人喪生

 

CE 1623年:(明熹宗天啟3年)

元月5日,雷爾生與首席商務員梅爾德特(Johan van Melderd)前往廈門(Aymuy)交涉通商事宜,但當地官員不敢負責,要他們前往福州(Hokchiu)見福建巡撫商周祚面談。14日,雷爾生從石美(今龍海縣角美鄉)啟程經陸路前往福州,26日抵達。11日上午10時許,雷爾生受新到任之福建巡撫南居益召見,但一改前巡撫主和態度而為撤走,但允諾派2船遣使節與巴城總督直接交涉。212日,即遣千總陳士瑛偕洋商黃合興往巴城3月中旬,2艘使節船(特使為陳士瑛與黃合興)與荷蘭人會合啟航?(《巴達維亞城日誌》CE 162441日)〕,但因北風季結束而只能在北大年候風,其中1艘帆船於8月返回中國報信,另1艘則於CE 1624年元月1日(CE 16231221日?)安抵巴城與荷總督會面。

213日,雷爾生離開福州。22日,重回船上。325日,雷爾生派亞當˙韋霍爾特(Adam Verhult)率2船至大員試行貿易(其間曾遇見李旦),4月底返回澎湖。6月間,雷爾生再派康斯坦(Jacob Constant)前往大員接續貿易。10月,又派荷兵16人與班達(Ban da)島土人34名至大員建造城牆,試圖久佔

2月,荷蘭當局以荷蘭之壟斷貿易遭到入侵為由,展開屠殺10名英格蘭人、10名日本人及1名葡萄牙人,即「安汶島事件」(Amboina Incident)。此後英格蘭人不再是這大片群島海域中的重要競爭者(而轉移到印度次大陸),同時也標示著,荷蘭於印度群島(Indies)之優勢,又邁向一新階段

3月,上級商務員亞當斐互德(Adam Verhult)奉派前往福爾摩沙島之雞籠Keijlang與淡水Tamasuijth勘查,得知:淡水、雞籠非常凶殘、無法溝通(〈亞當斐互德前往大員之旅程報告〉)。Houtamsong(別稱漳州長鬚/Langenbaert wt Chincheo)則說雞籠灣是無法避東北季風之處,因此不適船隻停泊,且附近海灣高處居民為「野人」(wilt volk)。而大員灣查訪對象為蕭壠社人(留下一篇〈蕭壠城記〉調查報告,成為西方世界最早記錄臺灣原住民之文獻。見《臺灣風物》,第35卷,第4期,江樹生 譯/蕭壠Soulang今臺南市佳里區),負責造訪的商務員康斯坦特(Jacob Constant)與培斯薩爾特(Barend Pessaert)則留下較豐富的民族誌:若從其談吐來認定,則絕非野人(geen wilde),而是秉性善良,一身謙遜,具智慧的人;不過,公眾裸露與缺乏社會階序,依然成了斷定文明與否的標準

利邦(雷朋/Élie Ripon)上尉被派至臺灣,奉命於本島築造一個具雛型之碉堡,完工後又拆除,並遭麻豆人襲擊而撤退(可能係中國商人背後搧風點火所致)。而其手稿則於CE 1865年,於瑞士地區某小閣樓被發現

723日(620日?),克里斯蒂安•法蘭斯尊(弗朗斯/佛朗森/Christiaan Francx)率領5艘增援荷艦抵達澎湖

828日,梅爾德特Melderd法蘭斯尊Francx再次面見巡撫南居益,但以前之官員均已卸職,新官上任要重新商談,要求荷蘭人撤離澎湖和中國管轄範圍之外的地方(中國人將至該處與荷蘭人貿易),才能商談自由貿易

928日(農曆95日),巡撫南居益頒海禁,期杜絕走私通番,在其告示中曰:「荷蘭船舶尚停留澎湖。若真為捕魚,自可去北港。然在監督人員檢視船舶時,雖在船中除米鹽以外,不見有他物,而他們仍可進行秘密交易。」並禁荷船自澎湖駛抵閩南沿岸,同時又佈告嚴禁沿海漁民以北港(大員,今安平)捕魚為名,出海與荷蘭交往

1025日,雷爾生派法蘭斯尊(Christiaen FrancxChristian Franszoon/中文文獻稱「高文律」或「牛文來律」,為司令官Commandeur或長官Gouverneur之對音)率領荷蘭艦隊4艘(GroningenSampsonMyudenErasmus)從澎湖去漳州灣談判。28日,法蘭斯尊抵達漳州灣,停泊在浯嶼。1114日,法蘭斯尊獲准率2艘荷船駛入廈門碇泊鼓浪嶼。17日,法蘭斯尊為福建巡撫南居益及總兵謝弘儀,藉上岸簽約後設宴詐擒於鼓浪嶼,後押赴北京處死於西市。12月,荷蘭艦隊返回澎湖

1121日,耐耶勞德(Cornelis van Neijeroode)為荷蘭人平戶商館館長,直到CE 16321121日去世

英國人平戶商館被下令關閉,撤走日本

奧地利維也納國立圖書館,藏有一幅《澎湖港口圖》古地圖雷爾生艦隊旗艦Zierickzee號艦長Teunis Jacobsz. Engels所測繪,L字右角繪2間房屋並排為「中國寺廟」Chineesche Tenpel 當即前後兩進之媽祖廟/《勞倫斯‧凡‧德漢地圖集》(Laurens van der Hem-Atlas)第46冊法文原目錄之圖XLI 1, 6,可能係今年所測繪地圖〔奧地利維也納國立圖書館藏有勞倫斯‧凡‧德漢(Laurens van der HemAmesterdam律師,CE 16201678年/VOC專任律師)之地圖集Atlas,其中以地理區分裝訂成冊輿圖集48冊、2冊以皮裝訂,另有散裝紙夾櫃portfolio之大型版式輿圖,共有輿地圖類手繪式印刷式2,115件。而且第41冊東印度第4部中就有10張關於臺灣之地圖(圖號詳第46冊法文原目錄),均屬VOC之秘密地圖〕

安東尼奧‧桑卻斯(Antonio Sanchez)在其出版之世界地圖中,正確繪出福爾摩沙之輪廓,地圖中的福爾摩沙是一位於北回歸線上的獨立島嶼

 

CE 1624年:(明熹宗天啟4年)

元月20日,荷蘭澎湖評議會為報復中國人對荷蘭人在漳州灣發動之攻擊,決派船由澎湖越過海峽至中國北部沿岸,然後南下盡力給中國以打擊,但因中國已有防備,荷蘭人在海上及陸地共捉獲約220名中國人

元月21日(天啟3年農曆122日),鄭芝龍[福建省南安縣安海鎮石井鄉人,小名「一官」I-quan,長子之意/1604-1661/受天主教洗禮,教名「尼可拉斯‧雅士培」(Nicholás JasparNicholas Gaspard)/受隆武帝封為平國公、太師/閩南人常稱某人為某官,而荷蘭人將「官」音譯為ZuanSuanCE 1620年前後(萬曆末年),鄭芝龍海上武裝集團就以臺灣為巢穴了/蔣毓英CE 1685年修《臺灣府志》:澎湖天后宮「係鄭芝龍建,偽蕃(指鄭成功或鄭經)更新之」]搭乘荷蘭船「好望」(The Good Hope)號離開日本,至澎湖擔任荷蘭人(荷蘭艦隊司令雷爾生Reijersz)通譯(翻譯/小名「通事一官」/有優厚待遇,而荷蘭人利用他執行在臺灣海峽上,截擊前去馬尼拉之中國帆船的海盜任務),後以李旦、顏思齊(Pedro China,中國伯多祿,字振泉)留下的魍港貿易基地為據點,成為臺灣海峽上武裝勢力最龐大者

28日(農曆元月2日),「守備王夢熊諸將士……繇吉貝突入鎮海港(今白沙島東南),且擊且築,壘一石城為營。屢出奮攻,各有斬獲,夷退守風櫃一城」(詳《明實錄》天啟410月)。3月間,第2批軍隊由加銜都司顧恩忠等率領,亦抵鎮海港與第1批會合

3月,de Hoope自澎湖抵巴城,送來195名捉獲之中國人

5月,荷蘭艦隊司令雷爾生請辭

622日,前討倭名將俞大猷子俞咨率第3批軍卒抵龍文港。24日,抵娘媽宮(今馬公Ma-keng),以火砲跨海南北圍攻風櫃城(此時把總許心素是其上司副總兵俞咨之心腹),荷軍為防明軍自陸上進攻,乃於蒔上澳挖掘深溝

7月,菲律賓總督Alonso Fajardo過世

83日,接替雷爾生的繼任長官荷蘭艦隊司令馬丁努斯•宋克(Martinus Sonck)奉總督德‧卡本特(Pieter de Carpenter,科恩繼任者/1624-1626)之命從巴達維亞出發(622日)抵達澎湖,之後雷爾生離任,並於129日乘快艇Cleen Thoolen回到巴達維亞。CE 1625年元月28日,回歸本國,但回航中因病去世葬於東菲(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)島

817日(農曆74日),客居日本之中國甲必丹李旦(And DittasAndrea Dittus)應荷蘭人之邀赴澎湖為明、荷衝突斡旋(荷蘭通譯為迪亞茲Díaz/俞咨「保證」,荷蘭人移往明朝版圖之外的臺灣,則將獲准與中國貿易/華倫坦Valentijn之《新舊東印度誌》中,有天啟4820日巡撫之斡旋准許函,可另詳(程紹剛,《荷蘭人在福爾摩沙》,p.47),促成荷蘭人撤至臺灣。18日,荷蘭人評議會決定退出澎湖遷往大員島(Tayouan,今安平)。22日(曹永和/24日,南居益),中、荷雙方簽訂協議〔但協議並未報送朝廷,也未得皇帝許可,而荷蘭人也一直在等候協議之批准(《巴達維亞城日誌》CE 162513日及46日)〕26日(農曆713日),開始拆毀城寨,並將所拆材料盡數裝載上船,結束荷蘭人第2次佔領澎湖,總計2年又1個半月福建巡撫南居益在奏捷疏中稱雷爾生為「高文律/牛文來律」,為荷語commandeur司令官或Gouverneur長官的對音)30日,宋克率領13艘船撤離澎湖,但佔領臺灣。抵大員灣後,於其南角築一城堡,原打算以石頭及石灰建築,但缺乏材料和人員,當時大員僅1名燒磚匠,每天只可燒2,000塊磚(詳《東印度事務報告》,CE 162623日)

10月,荷蘭人於大員港口,以糖水和糯米汁搗合蚵殼灰、砂等,疊磚而成磚造(磚塊來自澎湖、中國內陸、巴達維亞城)奧倫治堡寨(Fort OrangienOrangeOranje/奧蘭治城)→普羅民西亞Fort ProvintiaCE 1625124日改稱)→CE 162717董事會下令改名為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)〔海上城堡、海陸之城/臺灣城、王城,分內(4個稜堡、4個半月堡、兵營、監獄)、外城(3個稜堡、1個半月堡ravelin)、道路(大員市街/臺灣首個市集街區,今臺南安平老街區,如中興街、效忠街、延平街一帶)三縱二橫:寬街(Broad Way)、窄街、橫一街(橫街Dwarsstraat)、橫二街、廟街(最東側,再往東即東碼頭,清代稱赤崁碼頭,是往赤崁之渡頭,CE 1643年起有固定班次渡輪行駛)/84個月,CE 1632年完工,又再行加造至CE 1640年/熱蘭遮城之傾斜高牆由泥土填實而成,該泥土牆心外包覆一層層紅磚,然後再砌上一層由中國大陸與澎湖群島運來的灰色石塊。熱蘭遮城近旁有一規畫良好之城市,與溫代斯(Simon StevinCE 15481620年)之都市概念相吻合,他受到早期義大利文藝復興教條之影響,短街(cardo)和長街(decumano)呈直角相交之古典原則,此風格之目標在服務新興之商業和資本精英,顯示其恢弘壯闊,並讚頌新的絕對價值。市民風格有如一新型宗教,在所有事物上,浮誇奢侈都被全然排除了。而且可以從大員地圖上看出一些屋舍,有著前方立面呈階狀的屋頂(scaled fronton),都沿著整齊之街道有序地排列〕/副堡烏特列支堡Rondunit Utrecht)。而「熱蘭遮」意為面海/濱海之地,為低地國北方之地名〔CE 1636年之後,荷蘭人挨著熱蘭遮城開始構築附城[network或外城,或稱角堡(hoorenwerck),揆一則稱之為下堡/下城(the lower castle),而原本堡壘稱之上城],城牆始於上城東北角稜堡後方,再延伸至海岸,然後沿著海岸朝西修築數百步距離,最後迴轉與上城西牆相接,將VOC的巨大倉庫、職工宿舍、辦公室、大員長官官邸(下城中央且背倚上城底端)、教堂全圍了起來。除了熱蘭遮城,包括曼哈頓的新阿姆斯特丹城堡在內,荷蘭殖民地城堡沒有過類似做法〕

827日,鄭成功出生[福松/福建之松,又名森舍、鄭森,母田川松(翁氏),出生地在日本九州平戶港南邊之川內浦的東邊海岸千里濱/國姓爺KoxingaKok-sing-aKok-sin-ga)/閩南語音Kok-síng-iâ1624-1662

1114日,李旦告別他在廈門之代理人許心素(SimpsouSimsou),啟程返回臺灣

西班牙正式被(德川秀忠/Tokugawa Hidetada禁止通航日本

荷蘭人打算向臺灣島上之日本商人開徵稅收(什一稅diezmostithe/起源自CE 4世紀羅馬帝國時期,教會依據《聖經》中「十分納一」之奉獻規例而徵收什一稅,後逐漸成為歐洲國家的普遍稅率)

荷蘭人開始將巴達維亞、東京(安南)、臺灣、長崎連成一線。荷蘭人以鹿皮(臺灣、暹羅、柬埔寨是主要產地)、糖(東洋糖大部分都是中國大陸和臺灣,以及孟加拉、暹羅等地所出產/CE 17世紀上半期孟加拉糖之銷路,最主要是印度之孟買Bombay及蘇拉特Surat)與從中國轉口之絲貨(需以印尼群島之各種香料獲得)等輸往日本,換取白銀、里爾運來臺灣,再以白銀、里爾向中國購買絲綢、瓷器、黃金與糖(以上中國黃金和糖是VOC用來維持印度東海岸、科羅曼德爾海岸及波斯等地之織物貿易),一部分銷往日本(是VOC贏利最豐之地區),一部分銷往南洋。這是一種以臺灣為貿易轉接基地之運輸貿易(Carring Trade),使中國之絲綢與日本、歐洲之銀相交流,其盛衰在於大陸的供應是否充裕

荷蘭西印度公司派人前往今奧本尼、康奈迪克(Connecticut)、紐澤西(New Jersey)、曼哈頓島〔Manhattan/第一任「新尼德蘭」長官米紐特(Peter Minuit)以微小代價向印地安人土著「購買」了整個曼哈頓島〕居住,展開了荷蘭人長達40年之久的北美洲殖民事業。(在曼哈頓興建一座城堡,而城堡對面開闢一條主要道路Breedstraat荷文/Board Way/百老匯。另位於市街外圍之短牆下的街道,則命名Wall Street/華爾街)

上級商務員摩西•克拉斯生•柯曼士(Moses Claesz. Coomans)此時製作有一幅《放大的澎湖即漁夫島》圖,圖下方正方形中繪有澎湖本島、漁夫島、白沙島及其周圍暗礁、沙洲和若干小島嶼,而本島西南之風櫃尾繪有一城砦ㄓㄞˋ。另外,正方形邊框外繪有粗略之臺灣西岸,其西南端繪一港灣,註云:Caluan(加老灣),再往北又一港口,其內灣(有2小灣)註曰:Lamcam(南崁),北邊註云:Wancan(魍港)。海岸線往東北有一港口即Tamsouij(淡水),臺灣東北端又有一港口Quelang17世紀初閩南語之西班牙語音譯/泉音雞籠/Kelang漳音雞籠。之後西班牙人佔領雞籠,根本是閩籍海員作嚮導帶路的)。因此可知這是荷蘭人據臺初期,對於臺灣近海之認識,只限於大員、魍港、淡水、雞籠等幾個港口時的地圖,而澎湖本島附近則已經繪得相對精密(荷蘭CE 1624年雖自澎湖撤離轉移大員,但之後澎湖又為其利用,作為往航日本船隻的停泊地)

此年荷蘭人佔領臺灣,而漢人自己估計有1,500名(Blussé包樂史/John Shepherd邵式柏:1,5002000名上下)於臺灣西南平原生活或僑居。從CE 1630年代起,VOC決定向漢人移民招手,包括勞工、農民、漁民和捕鹿者,誘發了臺灣島受漢人移居之變化過程。亦即,荷蘭之軍事和行政結構與龐大之漢人墾殖及商業活動相互交織,不斷地在「強制緊密合作」下推進了「共構殖民」(co-colonization)的「貿易」過程(《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?》,歐陽泰,2007)。因此,荷蘭人創造出一個為營利而存在之漢人邊地移墾區(frontier state),藉由制度上的支持,最終使得漢人移民把臺灣轉化為農業殖民地,更是促成了臺灣島漢化的原因之一
 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